福建省古田第一中学,是宁德市一所山区普通中学。建校60年来 ,尤其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成为有资格向全国高等院校保送新生的全省40所重点中学之一,曾被列入全省第22所、全区首所的办学水平一级达标和免予参加全省高中会考的学校;连续10年高考上线数居全市第一位。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办学条件和质量方面不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相继获得省文明学校、省普通中学教学常规管理先进集体、省计算机教育先进单位、省先进教工之家及地区校建设活动年先进集体、市先进党支部等28项各类省级荣誉和15项地级荣誉。建校以来,在校任职的教职员工58人,学校培养了高、初中毕业生26116名和师范生446人,为高等院校输送了历年应届合格新生5735名。跨入21世纪,学校为争创全国示范高中而锐意 进取。
二
为原古田县立初级中学和私立玉田高中合并而成。县立初级中学雏形为1926年创办于旧城吴氏花园的古田文峰初级中学,1934年停办,1943年重新创办于凤埔乡凤岗山东麓,1945年迁到旧城龙首山;玉田私立高中系1947年赖侨胞和地方人士一举创办于龙首山。两校一址,1952年合并,命名为古田县中学,成为全县首所完全中学,1953年改用今名。1958年校址随县城搬迁至新城南郊松台山,重新建校。历40多年风雨,经几代人前赴后继努力,校园从勤俭草建,不断拓展,焕然一新,占地面积6.7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6万平方米。校舍崭新俨然,宽畅舒展,衬以绿树成荫,芳草如茵,"风景这边独好"。尤其是近年来,学校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致力办学条件的改善,校综合办公楼、艺术馆、教师单元住宅楼、学生宿舍楼和新食堂相继建成。学校还建成多媒体的电脑网络教室、电化教室、语音专用教室以及教师电子备课室,建成校园宽带网和闭路电视系统、演播中心和图书馆电脑管理网,并为每间教室配齐大彩电,为每位教师配备电脑,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学校借全区中学校园建设年之机,对校园"三化"(绿化、美化、净化)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在教学楼、办公楼、教师宿舍楼前花圃改植马尼拉草皮,添植了观赏花木,设置了园林休闲景点,在校园主要通道安装了宫廷式路灯,安放了不锈钢卫生箱,竖立了"开启未来"的巨型醒目雕塑,校园面貌日臻完美,形成了环境育人的浓厚氛围。学校根据一级达标准配齐了理化生实验和体美音卫生设施,添购图书达11万册,生均46册,基本满足了教育教学需要。
60年来,在不同历史时期,古田第一中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进程。40年代,学校初创,教职员仅16人,学生200人,设5个教学班,权借小学校舍开学,一切因陋就简。时教师愁于生计,学生囿于少许殷实之家子弟,学校在困境中苦撑。新中国成立给学生带来新生。县人民政府接管学校,教育经费主要由县财政拨款,教职工享受国家干部待遇,大批工农子弟进入校门。校教育工会、青年团支部、少年儿童中队先后成立。1956年中共支部成立,领导师生员工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致力改造旧教育,建设新教育,各项工作蓬勃开展,学校跨入南平专署中学教育先进行列,成为省重点中学之一。是年全校教职员61人,学生达1069人,设19个教学班。50年代末在大跃进形势影响下,学校教育教学失调,盲目求快,组织师生大炼钢铁,大放实验田"卫星",开展过多的勤工俭学活动,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课堂教学走过场,教学质量下降。60年代初,学校被取消省重点中学资格。1963年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全省中学教育会议精神,大力整顿教育教学工作,纠正违反教育规律的做法,教学质量回升、提高。1964年高考升学率跃上82%。学校恢复省重点中学资格。至1966年上半年,学校深入贯彻《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抓好常规教学,各项工作日趋稳定,健康发展。而1966年下半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更使学校遭受严重破坏。停课3年,"复课闹革命"后,学制缩短,课程削减,考试取消,办学以"大批判"开路,大抓学工、学农和学军,其典型"经验"登上《红旗》杂志,而教学质量严重下降。1977年恢复高考,应届毕业生301人,考取高等院校仅14人,升学率落为宁德地区重点中学倒数第二位。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后,古田第一中学获得生机,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学校持续、稳步、快速发展。学校通过拨乱反正,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纠正冤假错案和历史遗留的问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挥人的聪明才智,投身于振兴教育事业。以60年来11位历任校长而言,其中9位校长经历坎坷而终如枯木逢春,除了3位不幸逝世,幸存者均安度晚年,仍在发挥余热。90余高龄的首任校长陈祖泽,虽在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回乡务农20年,落实政策后又重返教坛,还当选为县政协常委,被聘为县政协文史委主任。80年代以来从教学第一线走上领导岗位的3位校长,抓住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施展才干,带领全校师生员工谱写校史新篇章,相继着手治理学校脏乱差状况,着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着重德育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办学水平一级达标的奋斗目标。现任校长、特级教师胡嘉谋,行政、教学双肩挑,发扬历任校长克已奉公、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开拓进取,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向更高的目标攀登。再从师资队伍看,经10年"文革"动乱,在全校100名教职员工中,教师仅66人,(其中"文革"前在校的教师43人),而被迫致亡、关押清洗、调离学校等计达23人。并且,由于高等院校多年未有毕业生分配而后继乏人,师资队伍大为减弱,年龄趋于老化,平均年龄从1966年的34岁增至1976年的43岁,出现断层状况。1978年后,通过落实政策,共平反冤假错案和纠正历史失误及派性问题91人,其中在"文革"中被劝退党和被划为"特嫌分子"的2名教师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先后被评为全国体育优秀教师和市级优秀共产党员。1987年首次开展教师职称评定工作。至1993年,在全校168名教职工中,专任教师126人,其中,高级教师18人,中级教师53人,二级教师62人;平均年龄降为35岁,本科学历教师75人,占专任教师60%;2000年,全校专任教师120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33人,一级教师57人,二级教师54人,大专以上学历合格率98.33%。2002年,在全校160名教职员工中,专任教师114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37人,一级教师61人。自1980--2002年,教师获地(市)级以上各种先进荣誉称号的有51人次,其中,获全国荣誉称号的5人,获省级荣誉称号的25人,获地区 (市)级荣誉称号的26人。从学校办学规模和办学成效看,1980年在校学生达1522人,设32个教学班。1990年在校学生达2029人,设37个教学班。2000年,在校学生达2557人,设41个教学班;是年秋实行初高中分离,独办高级中学,初中不再招生。至2003年,在校生2201人,设36个教学班。自改革开放25年来,学校端正办学思想,深化改革,致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985年考入高一级学校突破百人关,1985年达173人,自此高考升学率稳中有升,一直居地区前列。1990年以来12年间,学校高考上省专线人数10次居全区第一,1999年上省专线人数首次突破两百关,2000年,首次突破三百关,蝉联全市第一,2001年高考上省专线达445人,首次突破四百关,其中本科线人数304人,再次蝉联全市第一。2002年高考上省专线达478人,其中上本科线310人。1978--2002年上省专线以上达3587人,是1951--1965年升学人数810人的4.5倍。高中会考优秀率亦连年上升,1999年以来连续四年各科全部超过一级达标新标准,均居全市第一,受到省教委通报表彰。1995年以来学生参加各级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20人,省级190人次,地级426人次。还有130多名学生学生分获全国、省、县级各类奖学金,每年还有4--5人次在体育传统省赛中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
60年的风雨历程,25年的大发展现实,的办学实践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有教育的春天。
三
有艰苦创业、勤俭办学的优良传统。建校以来三易校园。学校始创时,学生带锄头入学,在凤岗山点油灯,啃糙米,边读书,边劳动建校;迁址县城龙首山时,师生再度披荆斩棘,改旧利废,重建校园;随县城迁址于新城松台山时,师生齐动手,肩扛手拉搬运校产,开路植树重整校园,经几代人努力,校貌日益改观。此期间,筑围墙,辟操场,办工厂,垦农场,下乡支农,上山造林,持续开展一系列勤工俭学活动。师生辛勤的汗水洒满校园每一个角落和古田的山乡田野,劳动的锻炼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师生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精神。90年代初,学校顺利通过二级达标。为了继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学校制定了中、远期发展规划,提出奋斗5年力争一级达标的目标,分别按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两方面的标准及差距,全校上下一条心,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懈努力。在办学条件方面,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批项目,相继改建校门,扩展操场,艺术馆,盖成崭新的教工住宅楼和学生宿舍楼,重建高、初教学楼,改造实验室,充实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整理校园环境,手植草坪。在山区有限的条件下,靠上级和社会支持,靠师生齐心协力,学校跻身于全省屈指可数的办学水平一级达标的先进行列。
坚持"立德为先,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不同时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诸方面总结经验和教训,务实创新,办出特色,形成传统,为社会所公认。
德育 50年代,学校成立党支部,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开展"五 爱"教育和争当"三好生"等活动,加强阶级教育和劳动教育。60年代,纠正大跃进时期教育失调的偏向,引导学生处理好"红"与"专"的关系,深入开展学《毛泽东选集》(下称《毛选》)、学解放军、学雷锋活动,形成比学赶帮好风气。"文革"期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被扭曲搞乱。70年代末,学校从整顿校风校纪着手,倡导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学风,学校由乱到治。80年代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学校努力探索德育工作新情况,新路子,充实德育工作队伍,坚持正面教育和疏导的原则,深入开展"五讲四美"和"三热爱"活动,突出理想、纪律和法制教育,实施《关于加强学生常规教育管理的若干规定》,按年段分序列,以班级为主阵地,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中,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90年代以来,学校注重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探索实践,以课堂为主渠道,家庭配合教育,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课余活动、岗位学雷锋等多种形式营造德育工作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基础道德、日常行为和法律法制教育为基础,以素质教育为重点,不断开拓进取。学校把通过长期教育实践形成的"爱国奉献文明进取,勤奋严谨求实创新"16字校训,分为八个专题对学生进行校风教育,把一般性宣讲与科学性要求统一起来,按年段落实教育点、操作点、测评点,使校风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21世纪初,学校承担"九五"国家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实践任务,不断改进和完善德育体系,把德育内容的要素和层次结构以五大要素(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为纬,以各项要素的不同层次为经,按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的原则,依据学生特点构建了从初一到高三的德育内容,并以政教处、年段、班级管理为一体,注重德育活动方案设计、德育测评方案设计、德育卡片登记等,形成一套德育管理活动的框架结构和生动活泼的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智育。 长期来,学校注重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但也受挫折。50年代,学校对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进行初步改革,学习苏联凯洛夫教学法,推行"红领巾班"教学实验,努力探索教学新途径。1958年,教学盲目求快,搞"单科独进"和"双科并进"。60年代,积极实行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探讨启发式教学法,加强基础知识传授和基本技能训练。"文革"期间,教学规律被破坏,搞实用主义和形式主义教学。70年代末,学校总结正反教学经验,探讨、进行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初现以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相互促进的新局面。80年代,课堂教学步入着重于学生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和知识传授相辅为用的改革新阶段,开展抓"双基"促能力发展,抓常规促良好学风养成,抓起始班搞好年段过关等教研教改活动。90年代以来,学校对教学工作提出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和抓管理、抓基础、抓常规、抓"三率"(及格率、优秀率、升学率)的工作部署,力争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各学科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努力实现从原来应试教育影响下的"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的轨道上来,从以教师"讲"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上来,为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水平的教学终极目的作出不懈的追求,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培养能力。21世纪初,学校围绕争创国家示范高中的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抓好各教研组说课、开课、听课制度的落实为切入点,优化课堂教学,开设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举办教学开放周,建立教学教研信息交流网络,充实和加强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启动名师和"培青"工程,带动和促进教师把眼睛盯在课堂教学上,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通过各种课外兴趣活动,培养学生特长,促进尖子生脱颖而出,为高等院校输送了更好的合格新生。
体育。 学校素来重视体育工作,积极开展课内外体育活动。50年代,开展"劳卫制"活动,坚持"两操"(早操、课间操)锻炼,组织校体操队和篮球队。60年代,体育常规教学步入正轨。"文革"期间,体育课常被学工学农所占用。80年代,贯彻"普及为主,增强体质为主,经常锻炼为主"的原则,抓好"两课"、"两操"、"两活动"(体育课、活动课,广播操、眼保健操,课内和课外活动),积极组织开展体育达标活动。90年代以来,学校致力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施行方法》,并持续加强田径传统项目的训练,坚持每学年举办一次校田径运动会,推动体育田径人才的培养和冒尖,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其体育合格率、达标率、优秀率超过国家规定的先进体育学校标准。
美育。 重视美育教育是学校的优良传统,尤其是文艺活动,锻炼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文艺人才和众多文艺爱好者。从40年代宣传抗日救亡的话剧、闽剧到50年代大型话剧《龙须沟》和歌剧《白毛女》,从60年代革命史诗《东方红》到70年代京剧《沙家浜》和《长征组歌》,学校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排练演出,同时,各年段、班级还自编自导自演不同形式的节目。80年代,各种小型多样、灵活新颖的文艺活动在校园更加蓬勃开展。90年代以来,学校致力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组织了校合唱队、舞蹈队、管乐队、美术兴趣小组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每年艺术节、音乐周更是全方位地展开群众性艺术活动,使学生在音乐、美术方面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书画展、文艺节目更是吸引了众多学生观看,提高了学生的艺术表演、鉴赏审美情趣。1996年以来,被录取于艺术院系的学生计46人。2002年,舞蹈节目《俏姑闹春》获第二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会节目征集评选三等奖。
建校6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出色人才。在历届毕业生中涌现了诸如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庆寿,著名力学专家、北京大学力学系主任秦寿珪,中国核学会同位素学会理事、复旦大学物理二系主任叶明吕,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赖启基,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陈则韶,厦门大学化学系主任陈祖炳,中国核工业部原子能研究员、全国铸魂金怀奖获得者张洪炎,北京卫星信息工程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陈祖齐,国家航天工业部研究员杨长虹、黄真如、金华英,著名医生、上海胸科医院内科主任杨承栋、杨开汀,著名书法家、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系主任、教授梁敬泗,饮誉海外、对生物遗传工程技术有重大科研发明的纽西兰科学院首席教授高益槐等一批为祖国建设和人类进步作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改革开放以来,又有诸如兰有然、吴忠、陆开锦、盛叶舟、林墩、黄碧丹、黄朝晖、黄昭波、林燕、余小强、余云辉、姚国良等100多位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在不同岗位上奋发有为、颇有成就的年轻校友。在历届毕业生中还涌现了诸如在法卡山保卫战中英勇牲牺的烈士、二等功臣陈守全,荣获奥运会50米活动靶射击铜牌和银牌、连获北京亚运会3枚射击金牌的运动健将黄世平,全国劳动模范、特级教师、瑞岩小学校长苏玉桂,光荣当选为中共十六大代表、济南军区160医院副院长甘景梨等一批英雄模范人物;还有在党政军界任领导要职的卓荣邦、赵守箴、王继旭、李育兴、黄裕镜、魏鉴串、包海妹、张小华、肖新建、陈春禹、黎明等校友。可谓"桃李满天下,英才遍五洲"。
四
建校60年,旧貌换新颜。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事业取得更大发展。但与先进学校相比,仍有相当差距。受山区各种因素的制约,尤其在办学条件方面还不尽人意,在人才竞争、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相对处于弱势,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困难亟待解决。任重道远,不进则退,鉴昔策今,继往开来,师生员工正迎着机遇和挑战,朝着争创全国示范性高中的宏伟目标而务实创新,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