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适应高中生活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7日 点击数:

提要:

1.          谈自卑如何克服

2.          如何对付挫折(考试)

3.          制定学习计划,改进学习方法

4.          建立新的朋友圈子

同学们好!和你们是第一次见面,但这里的一些同学和我也算是老朋友了,他们来过心理咨询室,并且和我聊了几次,我发现你们现在的症状可称为“新生适应不良综合症”,如何适应高中生活呢,今天,希望同学们不光要听,而且要思考,让我们来共同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1、   如何克服自卑心理。

有这么几种同学:一种是从农村来的同学,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如别人而

自卑,不敢轻易说一句话。第二种同学是城里的同学,他也有自卑的心理,看到农村来的同学总能默默地埋头学习,寄宿生活独立性强,而自己却嘻嘻哈哈、松松垮垮,自律性差,家中父母得严,他们羡慕寄宿生能自由安排自己的生活。第三种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是,初中时是学习的骄子,但上高中后的几次考试却不近人意,自信心大大受挫。这些同学由于种种原因而产生一种轻视自己的心理,这种心理就是自卑,它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或者自惭形秽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很容易产生一种压抑、凄冷、孤独的情感,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如有的同学说:“我不是学习外语的料子”、或者说,“我计算速度慢”等,这种想法一固定下来,就成为他们自我评价过低的组成部分,这样,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可能有所提高。曾经有这样一个学生,中学时期数学成绩一向很差,因为他有一个“很有数学天才”的兄弟,使他产生了自卑感。中学毕业后兄弟俩进入两所不同的大学,这个一向数学成绩差的学生第一学期就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后来竟成了统计学专家。这种不如人的感觉产生的原因就是:我们不用自己的“标准”或者“尺度”来衡量自己,而是用其他人的“标准”,使自己感到低人一等。如果青年学生不能摆脱自卑心理的精神枷锁,学习效果是不可能好的。

自卑心理是可以克服的。首先,“你”作为一个个体不必与其他个体比高低

,因为地球上没有另一个人和你一样,没有人要求你去象别人,也无法使别人来象你。当然别人的优点要学习,但也不能学得一模一样。懂得并想念这个简单明了的道理,你的自卑心理就会消失。面临来自全县各地的“高手”们,要学会挖掘自己的优势,建立新的心理平衡点。其次,要学会看事物的本质,乐观向上,对生活、学习、前途充满自信心。有自卑感的人总是过多地看重自己不得、消极的一面,而看不到有利、积极的一面。人的自卑心理有时是来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如事先有“我不行”的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心理紧张。如果给自己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使你在困难时增强夺取胜利的信心。如乒乓球比赛。

2、   如何转化挫折为前进的推动力。

什么是挫折?如一向学习成绩名列第一第二的同学,上高中后第一次月考就掉到二十几名;又如,初中时在班上很受器重,班主任委以重任的同学,认为上高中后理所当然也应这样,却没想到班主任并未对他另眼相待。等等。挫折后会引起各种心理反应,焦虑、紧张、害怕、失望、冷漠,甚至自卑。

在对待挫折心理反应上,反映出同学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样的挫折,有的同学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挫折感反应强烈;有的同学心理承受能力较强,挫折感反应就不那么强烈。关键的问题,是同学们如何对待挫折,多数同学能够经受信挫折而重振旗鼓,沿着人生正确的道路奋发前进。少数同学经受不住挫折,因此消沉,影响进步,也影响身心健康。(以至于高中三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所以有些家长不理解,为什么我的孩子初中时学习成绩那么好,到一中后那么差)我们应当向前者看齐,转变挫折为前进的推动力。

第一、  挫折发生时,要正确对待。挫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正确地实事求是地分析其主客观原因,对挫折的认识在符合实际,尽量减轻挫折感。

第二、  要有心理准备,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当我们按既定的奋斗目标,计划行动时,动机与期望不能过高,还应做好不成功的心理准备,因为人生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可能会遇到大风大浪,造成心理上的挫折。

第三、  积极主动进行自我调节,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积极主动提高挫折的调节力,增强适应的能力,这比增强承受能力更重要。要总结遭到挫折的经验教训,“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找到挫折的原因,就可制订下一步行动的有效方案。要振奋精神,尽快平息挫折感,坚定不移地按计划行动,成功的希望即在前面。

3、   制定学习计划,改进学习方法

高中阶段的学习,知识量大、难度大、综合性强、系统性强、理解性强、能力要求高,高中生再延用初中时的学习方法已不管用,由于学习难度加大,家长的辅导也越来越困难,越来越不具体,再想依赖家长,依赖老师已经不行了。高中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来探索学习中的问题,并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在校友会学生的学习一般是由以下四个环节组成,即预习、听课、复习、作业。不少同学,仍然只是听讲和完成作业,对老师不检查的学习环节,从不顾及,荒  了大量本应用来自学的时间,结果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掌握好这四个环节的学习方法,不仅能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地掌握好其他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下面我就介绍一下这四个环节的学习方法。

(一)   预习。预习就是上课前的自学,在老师讲课以前,先自已独立地去

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这个自己学习的过程叫预习。为什么要预习呢?1预习有助于扫除听课中的知识障碍。学习新知识就会用到旧知识,旧知识一旦遗忘,就会对学习新知识造成障碍,而且这种障碍在课堂上扫除也不能,通过预习,不仅可以扫除这类障碍,而且由于明确了新知识和原有知识间的联系,也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2预习有助于提高听课效果。预习时总会产生一些不懂的问题,盼望着上课时能得以解决,这样,听课时必然目的明确,态度积极,注意集中。而且,当老师讲解预习中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的知识时,就可以把老师的思路与自己进行比较,了解老师是怎样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老师的思路比自己高明在何处。这样取长补短,不仅可以使知识的掌握更为扎实,思维能力得以提高,且可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3预习有助于提高课堂笔记的水平。通过预习,我们对课本上的内容已有初步了解,所以对老师的讲课内容和黑板上的板书内容在书上有没有都一清二楚,这样,凡是书上有的内容,上课时可以不记或少记,也可以留出空待课后补记。上课时着重记书上没有的部分,或自己不清楚的部分,以及老师反复提示的关键问题。这样做,也有利于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问题上。(4预习有助于提高自学能力。预习要独立地接触新知识,要独立地阅读和思考,经过长期预习实践的锻炼,就会加快阅读速度,提高分析、综合、比校、归类、抽象、概括等思维操作能力。这种独立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一经形成,将会终生受益。(5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学习困难的学生,上课往往听不懂,或只能理解一部分,预习主要是排除了听讲中的障碍,往往可以使学习困难的同学结束学习的恶性循环。预习充分,虽然开始费点时间,并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因为懂了,课后复习的时间也比原来减少了,做作业也快了。预习虽然用掉了一些时间,但从提高了上课、复习和做作业的效率上得到了补偿。时间一长,学习被动的局面就有可能改变,学习成绩就有可能上升。因此,建议学习后进的学生,从你学得最差的那门学科开始,进行预习,看看学习局面会不会有所改变。那么,怎样预习呢?是不是把书看一遍就好了呢? 如果是那样就等于没有预习了,一般说来,有以下几个步骤:一、读。先粗读一遍以领会教材的大意,然后再细读,边读边思。对读不懂和思不透之处,要能提出疑问。二、划。即划层次,划重点。如果读过之后看不出层次,抓不住重点,那就是没有读进去。三、批。即将自己的看法、体会写在书旁。这些看法、体会对不对,可以在听课中验证。四、写。即把自己不懂的问题简单整理出来。五、思。读后合上书本,思考以下问题:下节课老师要讲什么,自己懂不懂,与新问题有关的知识是什么,自己有否掌握,自己还有什么问题不懂需要上课时听老师讲。六、做。如果时间许可,可以做几道练习题,以检验预习效果。为了做好预习工作,还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预习不必全面铺开。由于预习需要一定的时间,故为保证预习质量,最好先选择1~2门学科进行试点,待取得经验后再逐步展开。对个人的优势学科,可以不预习或少预习;对个人的劣势学科和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学科,则必须多预习。二、预习必须因时制宜。要根据个人学习可以提供的时间来安排预习。时间多时,预习内容可以多一点,钻研得也可深入一点;反之,则可以少预习一点,钻研得浅一点。预习中有疑难问题是正常现象,不必想在预习中把一切问题都解决。

(二)听课。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也是掌握“双基”、发展智能的主要途径。这样说是因为,在全日制学校中,一周要上3234节课,一学期要上640680节课,我们获取各科知识,主要是通过听课这一环节。应该怎样听课呢?作为学生,一般应做到以下五点:1)作好准备。一要作好物质上的准备。凡上课所需的课本和笔、尺等用具,在课前都要准备好,以便随时取用。二要作好生理上的准备,上课要靠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因此,使大脑能保持最佳兴奋状态便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早睡早起,不开夜车,中午和课间不作剧烈运动;午睡时间不宜太长,午睡后要留点活动时间,以使大脑逐步从抑制状态过度到兴奋状态。三要作好心理上的准备。如前所述,在学习过程中,动机、兴趣、情绪、意志等也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提高听课效率,就必须保持强烈的求知欲,饱满的学习热情,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强的学习意志等,这就是心理准备。四要作好知识上的准备。这主要是通过预习来进行的。2)专心听讲。一是要寄希望于课堂。一个好的学生,应该寄希望于课堂而不是课外。当他以这种心理状态上课时,必然是精神饱满、全神贯注;反之,如果认为反正有书本,回家看看就行了,或者认为有父母、有家庭教师,回家补补就行了,则难于集中注意专心听讲。二是要积极进行思考。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习中,如果一个人的思维能够始终处于积极状态,那么,他的注意也就一定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高度的集中。三是要养成注意习惯。这从培养良好的坐姿开始,如果我们头倚在坐椅上听课,或趴在桌上听讲,怎么能使注意力集中呢?所以身体要坐正,精神要振作。3)当堂懂。指上课时要基本完成对知识的初步理解。有些同学满足于“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学习状态,就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记笔记为主,放弃了动脑筋,下课后笔记一大本,问题也一大堆,只好在课后重新去理解,使学习效率降低。正确的做法是上课积极思考,力争在课堂上就完成初步的理解任务。这是提高学习质量,减轻学习负担的好办法。记笔记应以不妨碍思考问题为原则。4)弄清思路。思路就是思考的具体过程,把思路理清就是要在老师启发引导下,搞清楚上课时思维的程序、思维的形式、思维的规律和思维的方法,目的是向老师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的思考,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就是说,在理清思路时,可以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讲,掌握了科学的思维规律和方法,学会了如何思考,也就是掌握了最基本的学习方法。5)把握特点。为了提高听课效率,还应该把握所听课程的特点和任课教师的特点。就课程特点而言,一般说来,语文、外语等学科主要是通过学习字、词、句、篇,并通过听、说、读、写来更好地掌握语言文字;而物理、化学等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经常是在观察实物和进行实验的基础上学习。因此,对语文、外语等学科的学习,就要认真听,大胆说,经常进行读、写的练习;而对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学习,就要注意观察,积极思考和动手实验,否则就学不好这些课程。就教师特点而言,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讲课特点。如有的老师语言简炼,很少重复,这就需要学生听课时高度注意;有的老师上课时的开头语和结束语,都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这就需要特别注意听好开头语和结束语。只有根据老师的讲课特点去听课,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复习。复习是指重新学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复习的作用主要有四:一

是使获得的知识系统化,二是有利于对知识的进一步领会,巩固与应用,三是弥补知识上的一些缺陷,四是使基本技能进一步熟练。应该怎样复习呢?一般说来,复习可分为课后复习与系统复习两种,下面说说课后复习。课后复习的任务主要是理解、巩固当天学到的知识。不少学生常常忽视课后复习,一下课就赶着做作业,由于这时新学的知识还没有真正理解和巩固,因此,就要不断翻书。这样,凡是作业涉及到的知识可以得到复习,反之则没有能得到复习。即使得到复习的知识,由于东鳞西爪的原因,其系统性和整体性也会受到破坏。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课后首先应当考虑的是复习当天的学习内容,这主要包括四个步骤:1)尝试回忆。即不看书独立地把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回想一遍,并反问一下自己:今天老师主要讲了几个问题?哪些自己已全懂了?哪些不懂?哪些不完全懂?等。实践证明,坚持这样做,不仅可以及时检查当天听课的效果,还可以增强记忆能力,养成善于动脑筋思考的习惯,以及增强看书和整理笔记的针对性。2)阅读课本。尝试回忆后,就应该阅读课本。在阅读课本时,一是要根据尝试回忆的情况查疑除惑,二是要用彩笔把书上的重点部分、新的概念和容易忽略之处勾划出来,在书的空白之处可记下简要的体会,以及有利于记忆、带提示性的语言。这样,以后再看书时,就能迅速从这些批注中得到启示和回忆起书中的关键内容。3)整理笔记。笔记本不应当仅仅成为上课的记录本,而应当把它变成一份经过提炼加工的适合自己用的复习材料。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对课堂笔记需进行整理,整理笔记时要做以下工作:一是把上课时没有记下来的内容补上,使知识系统化;二是更正课堂上记得不太准确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三是补充课本或老师讲课时的某些不足之处,即将课后看参考书得来的重要资料,以及与同学讨论的心得写进笔记中。四是把自己在课堂上的错误理解内容简要记上,以免重蹈覆辙。为了整理笔记方便,可形成这样的习惯:即画一竖线将笔记本上的纸一分为二:左侧2/3用于课堂笔记,右侧1/3用于课后整理笔记,这样,经过整理后的笔记本心中就有数了,大大节省 了复习时突击查书、找资料、重新思考、临时归纳的时间。只要看看笔记,就能迅速回忆起有关的旧知识。4)看参考书。如果学有余力的话,看点参考书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样做有肋于加强对知识的掌握。看参考书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选好参考书。目前参考书很多,故要在老师的推荐和指导下,每门课程有选择地读1~2本。二要先看教材,在对教材内容基本理解后,再去看参考书。三要围绕中心看参考书。所谓中心,即当天的讲课内容或自己的疑问。四要“不动笔墨不读书”。凡参考书中的精彩内容、题目等,都应及时摘录进笔记本相应部分之中。

(三)   作业。为什么要做作业?通过做作业,可以及时了解、检查自己的学

习效果;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以进一步形成一定的技能和技巧;可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培养思维能力,也可以为复习积累资料。做作业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1)作好准备。做作业作为学习过程的一个环节,并不是孤立的,它是建筑在预习、听课、复习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智力操作活动。所以,应该先复习,再做作业。否则,就是本末倒置,是被动学习。先复习就是作好准备。2)仔细审题。审题即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目的要求,弄清楚题目所给予的条件和问题。审题要做到看得准确、分得清楚、联得起来。看得准,就是要弄清楚题目的要求和范围。分得清,就是善于解剖一道题,把题目分解成各个部分、各种因素、各种已知和未知的条件等,只有这样,才能化大为小,化繁为简,从而把问题逐步解决。联得起,指在分析的基础上,联系起有关的旧知识,能找到题目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联想起过去解题时用过的有关思路和方法,等等。3)认真解题。解题是将思路表达出来的过程,解题一要准确,二要规范,三要快速,作业不仅要做得对,还要做得快。4)耐心检查。作业做完后,应验证一下做得是否正确。这既是保证作业质量必不可少的步骤,也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5)及时改错。对作业中的错误能否及时订正,有时甚至比做题目本身更有价值。因为出错的地方正是自己知识、能力上的薄弱点,及时纠正了这些错误,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6)不断提高。作业检查完后,如果学有余力,就不应该浅尝辄止,而应该继续做一些提高工作。提高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题多解。每做一道题后,都要认真想一想,这道题用了哪些概念和原理?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什么?除了这种解法外,还有没有别的解法?这些解法中哪一种最简捷、最恰当?二是多题一解。做完一道题后,还要想一想,这道题与过去做过的题有哪些相同之处?题目做得越多,这种从个别到一般的比较归类工作就越重要。因为通过比较归类后,就会发现,很多题目都大同小异,具有同一种解法。当把它们归入到一类知识的体系中后,做一道题,就可以抵上一类题。

 

Baidu
map